缄口学惜言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书评 | 口感扎实的社科大部头们

《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 · 戴蒙德  

期待度:随便看看

算是声名赫赫的社科经典了,戴蒙德从生物学与地缘学的角度解释了欧亚大陆的人类何以占据文明先机。他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拥有了先进武器、致命病菌和大批量的钢铁就可以顺利地征伐殖民,扩张版图。但为什么偏偏是欧洲各国开拓了辉煌的大航海时代,叩开第三世界的大门?

戴蒙德否认了以往的种族基因说,转而提出是欧亚大陆独特的气候与东西走向的地形奠定了文明先机。麦米等人类主食作物在植物总体中的占比极少,它们偏只在欧亚大陆被驯化;其他大陆的大型哺乳动物大多在人类侵入后灭绝,但欧亚大陆却存留了猪牛羊马等改变历史进程的大型哺乳动物。气候优势保证了动植物多样性,食物充盈,生产力提高,甚至助益于战争。

此外,欧亚大陆多为农业社会,以“村”为生产单位,依赖动物进行生产,所以经常爆发传染力极强的人兽共患病。虽然人们在黑死病、天花、结核的炼狱中痛苦挣扎,悲惨死去,但整个种群却不断进化出优势基因与抗体

以东西为轴的地形走向更是巩固了气候带来的先发优势:纬度相同环境类似有利于动植物迁移;东西商道促进了文字与技术的传递。

作为地理决定论的镇派书,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还是挺不错的,但很多观点的衔接并不自然。看似是从科学客观的角度,以非人文因素解读人类文明史,但实际上却囿于个案,强行掰扯。东西走向真的是地形优势的实质吗?还是说与山脉海洋结构、商道数量、外界接触可得性相关?还有,应该再用同样的理论阐释一下欧亚大陆的内部差异,为什么是欧洲而非中国占得先机?“病菌在战场上比刀枪更锋锐”应该算是全书唯一有趣的点了。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德隆 · 阿西莫格鲁 & 詹姆斯 · 罗宾逊  

期待度:值得一读

本书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演变,回答了决定一个国家贫富程度的制度因素究竟是什么。作者归纳了广纳式政治和经济制度、榨取式政治与经济制度两个概念,提出:一个国家广纳性越高,经济越发达,国家越富裕。

广纳式的市场激励个体平等参与竞争、自由选择职业、多劳多得、通过科技创新获利,因而能最大限度促进经济发展。广纳式的政治既容许多元力量的参与,又能通过集中化的强大政府维持社会秩序,支持经济发展。

多元或集中缺其一就会变为榨取式制度,比如有多元无集中的军阀混战,有集中无多元的奴隶制度。榨取式经济陷入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不良循环中,抑制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掌权者实力。同时,该制度往往由于财富分配不平均而导致权力争斗和政治动荡,经济增长难以长期持续。

这部分论点其实挺西方中心论的,属于看上去特别牛特别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也就是鼓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颇为老调新弹。面对韩国军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作者只好表示还有一些榨取式政治和广纳式经济制度结合的特例,让人怀疑所谓的概念分野有无必要。另外,中国古代历代盛世到底算是榨取还是广纳呢?英国光荣革命时只有10%的人有投票权,但作者却将其确认为广纳型,我们该如何定义多元政治力量呢?概念界定不明晰,分析就会飘忽主观,有时候削足适履。

但本书对于英美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四个影响因素的表述还是很令人惊喜的,个人觉得比《新教伦理》还有说服力。其一是允许创造性破坏的发生,这与广纳型制度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面临新技术淘汰旧技术,新产业排挤旧产业的转折点,统治阶级会极力压制这种创造性破坏,而一个国家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挣脱这种压制。其二是把握关键时期,国家能够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时机,就能获得先发优势。其三是微小的制度差异往往在关键时期被放大,私以为这里的制度是文化层面的。其四更有意思:历史的偶然。作者举了1588年争夺海上霸权的关键一役,英国对战西班牙并以弱胜强,最终影响了世界贸易格局。而海战成功的关键居然只是在一场台风中谁处于上风口,谁处于下风口。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斯蒂芬 · 平克  

期待度:强烈安利


人们总是觉得“世风不古”、“人心日下”,追忆往昔荣光,复兴上古质朴,尤其在全球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的今日,愈加惶恐暴力的肆虐。但平克下惊人之论:现在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和平的时期。在人类史上,暴力才是主旋律,和平是现代社会的新发明。

他研究人类的暴力冲突史,总结出人性进化的六大进程:其一是从原始社会后期到中世纪的平靖进程,政权的出现压制了天性中的暴力倾向所导致的霍布斯状态,人类开始用国家秩序和刑法解决纠纷。

其二是中世纪后期的文明进程,当规矩、文明、克制成为教养的标准,暴力便作为其反面形象,成为野蛮、兽性的代名词,被大众厌恶。

其三是人道主义革命,随着启蒙运动与理性时代的到来,大众识字率与智识水平提高,同理心增强,社会开始重视人的道德和尊严,开展有组织的社会运动以废除酷刑与陋习。

其四是长期和平,虽然国家之间的战争仍不休止,但总体而言,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内战、种族屠杀和人口折损率都在减少。作者为了论证一战二战虽武器杀伤力更大,但死亡率远逊上古时期时,列举了安史之乱的例子,说当时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我还不相信跑去查数据,结果发现古代乱世时期人口折损率基本都在60%以上,白骨盈野血流漂杵之说居然不虚。

其五是新和平时期,国家间战争也几乎消失,人们更加节制,主要是以地区内战、恐怖袭击、种族屠杀为主的组织性团体暴力。这类数据也随着经济发展、贸易开放、制度优化和国际干涉而不断下降。

其六是权利革命(其实时间线上和第五进程同一时期),随着新技术发展和大众媒体普及化,无知与迷信很容易暴露,人们对差异的容忍度提高,对哪怕是小规模的侵犯行为也更加反感。各类社会运动开始呼吁保护人权、女权、儿童权利、性少数权利,甚至是动物权利。

我们会发现在人性进化的进程中,对抗暴力的力量从外部强制转入内在约束。人们从对血腥屠杀麻木不仁,兴致勃勃围观午门问斩,到连一点道德污点和权利侵犯都会引发群起讨论和广泛声讨。而现在人们对暴力事件频发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信息可得性与及时性越来越高,并非暴力总量不断增加。

在下部中,作者继而讨论了暴力和来源,并从内因和外因两维度分析暴力为何会减少。作者将暴力来源归因于心魔,大致包括进化性的男性暴力倾向和复仇快感,这里我觉得存疑。

平克认为暴力减少的内因来源于人类天性中的四个善良天使引导他们趋向合作和利他:移情、自制力、道德感与理性。其中前三个因素需要理性催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启蒙运动后,暴力事件会减少。作者同时总结出了五个外因:人口迁徙和社会流动性增加促进文化碰撞和移情包容;利维坦国家通过强政府垄断暴力,从而保护国民;文明贸易的经济激励消灭了战争掠夺的动机;女性地位上升,有助于大幅减少暴力;理性与逻辑的判断使人立场公正,减少私欲的驱使。

作者简直博学得可怕,干货还是挺多的。


《论不服从》   艾里希 · 弗洛姆  

期待度:值得一读

弗洛姆晚年短文合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混搭组合,相当人本主义,金句颇多,挺适合作为社科入门读物。

主要探讨了三个议题,其一是探究服从的机制和类别,并批判非理性的服从。一个人想要维持心智健全,就必需在共同体中与他人发生关联,因而人们总是恐惧被排斥,力求逃避孤独。通过服从和支配,人们放弃自我独立性或侵占他人的自我独立性,互为枷锁也互为依靠(颇有点BDSM的味道)。但弗洛姆认为也存在着出于内心的信念和判断的自主性服从,区分自主还是非自主的关键在于是否理性,即双方的利益关系是共赢还是剥削。但问题是如何定义理性呢?内心的信念和服从的惰性之间有无关联?

批判完人与人之间非理性的服从,老爷子继续批判人对物的服从和消费对人的异化,这部分就相当马克思了。媒体广告操纵品味,消费产业不断人为创造需求,人们用物质来弥补内心的空虚懈怠和孤独焦虑,而满足感越来越少,自由被禁锢。“过度的财富会破坏一个人原本固有的分寸感和限度观念;它制造出一种虚幻和疯狂的感觉,让人以为自己和其他人是不同的,是可以不受世间规则制约的。”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既不隶属于某一人,又能因为和世界的关联而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和爱。只有在这种关联里才谈得上是真正的独立。”既要脱离自身局限性去探索世界,又要对自我生存负责,反思自身与物质财富的关系,逃离恐惧、欲望、压迫和暴力,如此才算完成了“出生过程”。


评论
热度(25)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缄口学惜言 | Powered by LOFTER